一、為什么中西方都有酒?
因為中國盛產谷物,而西方盛產葡萄,因此,中西方的酒文化也不同。
中西方酒文化差異與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釀酒原料只能是適合自己國家且大量種植的產物,中國主要農作物是米,所以有燦爛的米酒文化,而西方以葡萄、大麥為主,所以盛產啤酒喝葡萄酒。
二、酒到底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①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
在當今社會,酒已成為嗜好性消費品。
酒的品種繁多,就生產方法而論,有釀造酒(發酵酒)和蒸餾酒兩類。
釀造酒是在發酵終了稍加處理即可飲用的低酒度飲料酒,如葡萄酒、啤酒、黃酒、清酒等,出現較早;蒸餾酒是在發酵終了再經蒸餾而得的高酒度飲料酒,主要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現較晚。
釀酒的起源 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質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一種有機化合物。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氣里、塵埃中和果皮上都附著有酵母菌。
在適當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變成酒漿,自然形成酒。
人類釀酒的歷史約始于距今4~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人”階段。
當時人類有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且又能短期地貯存食物,從而有條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
人類最早的釀酒活動,只是機械地簡單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
真正稱得上人工釀酒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是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之后開始的。
這時,人們有了比較充裕的糧食,爾后又有了制作精細的陶制器皿,這才使得釀酒生產成為可能。
根據對出土文物的考證,約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出現雕刻著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
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用大麥、小麥、蜂蜜等制作了16種啤酒。
公元前3000年,該地區已開始用苦味劑釀造啤酒。
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這為谷物釀酒提供了可能。
《中國史稿》認為,仰韶文化時期是谷物釀酒的“萌芽”期。
當時是用蘗(發芽的谷粒)造酒。
公元前2800~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
中國早期釀造的酒多屬于黃酒。
從利用含糖野果釀酒到人工栽培果樹釀酒,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時期。
直到公元前4600多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才開始種植葡萄并用以釀酒。
從自然釀酒到人類模仿大自然自釀釀酒,再到有意識的進行釀酒生產,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
釀酒的發明是人類在效仿生物活動中迸發出的聰明才智的結晶。
中國古代釀酒技術 中國是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
中國古代在釀酒技術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就是用曲造酒。
酒曲里含有使淀粉糖化的絲狀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
利用酒曲造酒,使淀粉質原料的糖化和酒化兩個步驟結合起來,這對造酒技術是一個很大的推進。
中國先人從自發地利用微生物到人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條件選優限劣而制造酒曲,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至秦漢,制曲技術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漢代雖還用蘗造酒,但大量的酒卻已是用曲制造了。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當時釀酒用曲的比例,“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這是中國釀酒技術史上,有關釀酒原料和成品比數的最早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