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后,我們就會開始期盼孩子那些有紀念意義的瞬間,期待著寶寶的翻身、坐、爬、站和行走,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十二走就像是一個順口溜,每個人都知道,但其實寶寶在嬰兒時期最重要的動作能力有兩種,一種是粗大動作,就是孩子的大運動能力,而另一種就是孩子手部的動作發展,也叫做精細能力。
早期運動能力意義大
嬰幼兒時期寶寶的各項功能發育較快,在三個月左右就會出現早期運動跡象,此時家長抓住機會進行適當鍛煉,對于寶寶骨骼、關節、肌肉發育都是有極大的好處,還能幫助寶寶探索更多的新鮮領域,增強寶寶適應力。
利于探索環境
大運動能力的發展會直接影響孩子對環境的探索方式,增加孩子的適應能力。我們知道孩子從出生后,隨著他大運動能力的發展,孩子會逐漸學會抬頭,學會翻身,能夠坐起來,能夠爬行,站立和行走。
而每一種運動能力的發展都會改變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孩子從躺著看,坐著看,站著看,到四處爬行和行走看,每一步都非常有意義。
促進精細動作發育
孩子從拿不起玩具,到最后可以捻起小豆子,每一步都是孩子們手指探索和適應的結果,如果經常讓孩子去練習,關注孩子手部精細動作能力的發育,孩子的手指靈活性就會比同齡孩子更優秀。
促進感知發展
主要是指孩子的行走動作、抓握能力、動作技能等方面,詳細分解下來就是抬頭、翻身、坐、行走、手指協調能力等等。孩子從這個夾斷開始就正式從“做什么”轉換到了“怎么做”這個層面,也為之后的自主階段打下基礎,這段時期也是寶寶模仿能力、動作技能發展的最佳時期。
早期運動能力發展規律
小寶寶的運動能力一般都是先天預置和后天訓練兩者共同努力下的結果,由于會受到習慣、神經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的支配,所以帶有一定的規律性,大致分為首尾規律、近遠規律、大小規律等,下面是部分規律的大致講解,大家可以適當了解一下。
首尾規律
指的是由頭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的順序發展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嬰兒一般是線出現眼和嘴的動作,之后才是手部、腳部動作,最后學會站和行走。所以經常會看到大部分寶寶都是先學會了葡匐爬行,才逐漸運用大腿、膝蓋和手進行手膝爬行,到最后才是正常行走。
近遠規律
最先有運動意識和控制力的部分都是靠近中央部分的軀干、頭部,之后才發展到雙臂和腿部,像我們常常看到的抬頭、舉腿、動手指就是這個規律的表現。一般是以頭部或者軀干為中心點,逐步向外發展,由于是由近到遠的規律,所以叫做近遠規律。
大小規律
首先發展的是大肌肉大動作,比如翻身、爬、踢等,這些動作都是由大肌肉群控制,會最先出現在寶寶的身上,之后隨著身體素質不斷發展,動作訓練越來越頻繁,精細動作和小肌肉動作也逐漸出現,例如用勺、玩積木、翻書、穿衣服等。
泛化集中規律
這種規律是指孩子在出生之后動作由原來的廣泛、無規律轉變到后面的集中、專門化。一開始寶寶的動作都是不太多目的性的,大多是無意識的反應,但是之后就會向集中化、準確化演變,例如出現疼痛時不會出現全身活動,而是集中在受傷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