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濕氣最怕1個動作,圖解拍打方法可快速去濕

5424

濕氣最怕的一個動作就是拍打,拍打去濕有很好的效果,拍打去濕一定注意力度、部位、以及步驟,最好是按照拍手、拍肘窩、排腹股溝的步驟來進行,注意拍打力度適中,每次拍打2~3次,每天拍打5分鐘,等到拍打部位有微微發熱的感覺即可停止,一般堅持3天左右就能看到效果。但是有部分患者體內濕氣比較重,則需要及時到中醫科就診,尤其是濕氣重的女性,一定要及時調理,以免月經不調,影響身體健康,影響懷孕等。

濕氣最怕一個動作

濕氣太重對我們的身體有嚴重損害,不僅影響腎臟功能的運化,還影響內分泌調節,所以體內有濕氣[1]要及時去除,去除濕氣最好的方法就是拍打排濕,拍打排濕一定要注意正確的步驟和部位。

圖解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拍打排濕的方法究竟應該怎樣做,為了避免大家拍打排濕無效,這里給大家詳細講一下拍打排濕的步驟詳解,以下是拍手、拍肘窩、拍打腹股溝的詳情介紹。

  • 拍手:拍打雙手大魚際靠近手腕位置的顏色來判斷濕氣嚴重程度,青色或是紫色說明體內濕氣淤積,可持續拍大魚際除濕,每次拍打2~3次,每天拍打5分鐘,直至大魚際微微發熱。
  • 拍肘窩:拍打肘窩的好處是可以將心肺上的毒素排出來,加快血液循環,排濕,拍肘窩每次拍打不可太用力,還是每次拍打2~3次,每天拍打5分鐘,等到肘窩出現顏色就停止。
  • 拍打腹股溝:長期拍打可以祛除濕氣,加快氣血運行,防止血脈不通或者是淤堵的情況,拍打腹股溝可以稍稍用力一點,也是每次拍打2~3次,每天拍打5分鐘,等到腹股溝有發熱的感覺即可停止拍打。

拍打排濕一定注意力度、部位、步驟,堅持下來都是能夠達到祛濕的效果,除了這種方法,濕氣重的患者還可以適當做一些有氧運動,幫助身體排汗,也能有助于排濕。

女性去濕氣的方法

男性和女性的體質不同,男主陽,女主陰,女性本身脾胃容易虛弱,濕氣阻滯脾胃會進一步加重氣血不足,導致貧血加重,并且還容易引起女性生殖道的炎癥,也可能引起一些面部疾病,如色斑、晦暗,痤瘡等,影響面部美觀,所以女性濕氣重一定要及時調理。

飲食調理

濕氣常因為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引起,所以女性發現自己濕氣過重身體有不良癥狀,首先要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并及時飲食調節來幫助改善,在飲食過程中選擇合適類型的食物提供營養。

濕氣重可以多吃具有除濕效果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苡仁、山藥、蓮子、茯苓、冬瓜、紅豆粉、南瓜、胡蘿卜、綠豆、白蘿卜、玉米等,這些食物可以煲湯喝,也可以清淡烹飪后食用。

中藥偏方

網上廣為流傳的兩個去濕氣的中藥偏方是椿樹根熬水喝,以及艾葉泡腳,其實這兩種方法去濕氣的方法操作起來都很簡單,到中藥店或者是自己去挖一點椿樹樹根,用水煮漲后放置溫涼飲用,喝的時候可以加入蜂蜜或者是加入紅糖。

另外,女性在泡腳的時候可以選擇加入少許的艾葉,艾葉具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的作用,用艾葉熬煮后的水泡腳,除濕的效果非常顯著。當然,女性如果體內濕氣非常嚴重,最好還是直接去找中醫進行咨詢,并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去濕氣的藥物。

預防濕氣生活常識

人在不注意飲食,或是長期待在潮濕環境的情況下,體內就非常容易淤積濕氣,長期不拍排濕,濕氣侵犯人體影響健康,為了避免體內濕氣過重,我們可以提前學習一些預防濕氣生活常識。

  • 遠離潮濕環境,保持衣服干燥:在潮濕環境中,濕氣很容易侵入人體,所以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不穿潮濕的衣服。
  • 洗澡不宜時間過長:不要在浴室待時間長,洗澡后及時更換干燥的衣服,同時要及時把頭發吹干。
  • 注意運動排汗: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如太極拳、慢跑、瑜伽等都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以上就是預防濕氣的生活常識,僅供參考。并且隨著天氣逐漸變熱,大多數人都喜歡貪涼,經常吃寒冷的食物會導致濕氣堆積,所以建議大家少吃寒冷刺激的食物,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同時注意飲食健康,才不會導致體內濕氣過重。

日常生活健康指南

在日常生活中,健康指南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對一些病情有著很好的幫助,而且還能讓大家不花冤枉錢,百益而無一害,基于此本文整理了一些些日常生活健康指南,有需要的可以了解一下。

  1. 1.血栓最怕一個動作
  2. 2.濕氣最怕1個動作
  3. 3.肚子脹氣7妙招快速排氣
  4. 4.醫院專用版抑郁測試
  5. 5.做一次霧化傷一次肺
  6. 6.枸杞泡水三不要
  7. 7.8種人千萬不能艾灸
  8. 8.流鼻涕變好的三個過程
  9. 9.腰扭傷后千萬不要一直躺著
  10. 10.這些行為就不要恐艾了
  11. 11.不要輕易懷疑自己得了腸癌
  12. 12.針灸后注意事項千萬不要忽略

以上日常生活健康指南招僅供參考,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自行選擇對應的部分進行參考。當然,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實際情況不一樣,所以身體有不適除了參考日常生活健康指南,還需要及時就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