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佳釀傳承數千年,景芝酒更是與地域文化融會貫通。大舜、鄭玄、賈思勰、蘇軾、李清照等文化名人都曾與景芝酒有著密切的關聯。莫言則寫下“安丘有美酒,也有美文”的贊譽。
景芝酒,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高梁白酒,有1000余年的釀造歷史。景芝鎮被明代思想家顧炎武稱之為“齊魯三大古鎮”之一,并以盛產高粱大曲酒而聞名于世。這里山清水秀,氣候濕潤,有著優越的生態環境,有利于釀酒業的發展,素有“齊魯酒都”美譽。
據考古發掘,現山東濰坊地區的釀酒歷史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而關于景芝釀酒的確切歷史記載剛始于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月六日,山東巡撫喀爾吉善上報乾隆皇帝的奏報,奏章稱:“察知私踩私燒聚集之所,如阿城、張秋、魯橋、南陽、馬頭鎮、景芝鎮、周村、金嶺鎮、姚溝并界聯江省之夏鎮,向多商賈于高房邃室踩曲燒鍋,販運漁利……”該檔案是關于景芝釀酒的最早確切記錄,可知清中前期,景芝釀酒已成當時風氣。
景芝酒流傳至今長盛不衰,受到普遍贊譽的原因在于其獨特的釀酒工藝,景芝酒在釀造過程的技藝要點如下:
一,傳統制曲。曲,被釀酒人稱之為“酒中之骨”。多集中于夏季踏制,俗稱踏曲。踏曲時先在曲模內放入三片半干而柔軟的苘葉,放入曲坯后,上面再蓋一片叫三頁瓦帶頂葉。和曲還一起踏實后,苘葉就像曲的一層衣,可以保持曲塊的水份,使曲皮很薄。水份一般37-39。發酵可在房子里、棚里。先平放在麥草里,初時每天翻一次,四五天后曲溫升至約401,曲塊側立,彼此靠近,促使升溫,以后,最高溫度可達551左右。高溫過去開始降溫時,先把曲塊像砌墻一樣地摞起來,叫小摞,基本成熟了可以在室外垛成一個大垛,用草簾子遮蓋,防止日曬雨淋,完成曲的后火階段。成品曲好的有三道(火)圈,曲香濃郁、皮薄,是優質曲,秋天踩的曲皮厚,溫度低,曲香差,叫秋板子,不是好曲。
二,釀造工藝。窖池傳統的方式是冬天在土池里發酵,一到桃花盛開時節,把池子用土填上,在原地放上一排排大甕當發酵容器,這是一種砂質的陶器,高約一米,直徑一米二,甕口用配套的大盆(叫甕頭)扣住,甕頭之下的酒醅上面要泥上一層泥,甕口也用泥封住。夏季,可以用涼棚遮陰,很熱時可以噴水降溫。秋季,寒露前后,就把填了土的池子掘出來,加以修整,酒醅再入池發酵。這樣可以使發酵保持較適宜的溫度,以第一排上甕酒最好,叫“桃花甕酒”
三、配料。景芝配料最顯著的特點是淀粉濃度高,估計在25-30°,用糠量小,當時用的是谷糠,估計用量10°以下。蒸餾裝甑用簸箕,用普通大鍋當底鍋,立式爐灶,燒木柴、高粱秸、干草之類,蒸餾緩慢。冷卻用的是天鍋,所以酒的溫度較高,天鍋的冷卻水溫度升高就要換水,第二鍋冷卻水剛換上時流出來的酒叫二鍋頭,相當于中餾分的前半段,單嘗酒味較醇和,比單嘗酒頭酒尾好。出甑時向甑內潑熱漿,出甑后的散熱比較簡單,是在地上晾涼的,其間也翻一下,但不是揚片的方式,可以推斷其入池溫度較高,入池水份約50°左右。加曲的數量在30°左右。曲的粉碎也比較特殊,先用鍘刀或曲刀切碎,切碎的小塊白天晾曬,晚上放霧露,幾天后用石磨磨細使用。
景芝酒采用純糧固態發酵、按傳統工藝釀造而成。在長期的傳承實踐中,形成了這樣的釀酒秘訣:“原料為當地產黑萼青茬高粱,這種高梁淀粉的角質率高,耐蒸煮,產酒好又多。輔料為谷殼”。粉碎呈“梅花瓣、無跑生”,配料要求“無團糟、無白眼”,入池發酵根據季節與氣溫變化,合理調整水份和酸度,裝甑“輕、松、勻、薄、準、平”,緩火蒸餾,大氣追尾,糊化“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千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傳統釀造技藝“三字經”:糧必精、曲必陳、工必細、水必甘、器必潔、貯必久、管必嚴。
景芝神釀集清、濃、醬三大香型生產工藝之精華,融合大曲、麩曲酒之優點,多種微生物混合發酵,使其達到了聞香幽雅,香甜醇厚,綿柔舒適,余香悠長的芝麻香風味特點。添加小麥和麩皮,使配料中的含氮量成為各香型白酒中之最高。這是發酵過程中發生“梅拉德反應”(多種香味成份產生的一種生化反應)的基礎。全醅堆積使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高溫發酵是梅拉德反應發生的條件,而梅拉德反應又是產生芝麻香的源泉,芝麻香的生產科學合理。景芝酒的傳人充分運用微生物反應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又吸收眾家之長的釀酒工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