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_燈火闌珊真正的含義到底是什么

5424

一首詞,到底要編輯成什么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在筆者就這樣看來,其實只要后世提到某個詞牌,首先想到的就是這首詞,無疑就是成功了。

提到《虞美人》,我們想到的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是成功的;提到《念奴嬌》,我們想到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是成功的;提到《聲聲慢》,我們想到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是成功的。

那么筆者現在問個問題,提到《青玉案》,各位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年,王國維說辛棄疾這首詞是做學問三大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讓這首詞紅得發紫。但實際上,對于這首詞中某些字眼的意思,卻并不是任何人都明白。詩詞大會曾經出過這樣一道題: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的“燈火闌珊”指的是什么地方?

選項共有三個: A.燈火昏暗的地方 B.燈火明亮的地方 C.沒有燈火的地方

其實只要讀懂了《青玉案》這首詞,這道題就不難答對,答案是A。“闌珊”這種詞在古典詩詞中其實是總是出現的,往往一般來說形容春天的景色較多,意思是:凄涼、凋零。后來這種詞也有多種引申意,可用來表示消沉、窘迫等。白居易、龔自珍、納蘭性德等人,都曾經在自己的詩詞中用過這種詞。那為何還是難倒了詩詞大會上不少高手呢?原因有二:

首先,闌珊這種詞就這樣看上去著實挺美的,特殊是這種“珊”字怎么就這樣看都像是個明快秀麗的詞,問題就出在這種“闌”字上,這種字一直就有殘和盡的意思。其次,就是辛棄疾這種編輯法著實不太符合無數人的常規思維。原詞的下闋是這樣的: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詞人在元夕當日,于人海茫茫中找到內心的那個他,之后跟著在驀然回首間,在人群中發現了他。如果在電影中,這其實是一個很美的鏡頭:此時此刻男主眼中一切都沒有了,只有女主站立在燈光下對著他淺笑,一束光打在她臉色,滿滿的仙氣。如果這樣理解,那燈火闌珊處的意思必然是燈光明亮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出眾表現出詞中“他”與其它人的不一樣。

但這其實只是往往一般人常規思維,辛棄疾明顯不是這種意思,實際上如果辛棄疾真的把這種“他”指派在燈火通明處,整首詞的意境就減了大半。宋詞講究開與闔,詞的上闋以及下闋的首句,其實編輯的都是元夕節燈火通明、熱鬧非凡的場景,這是詞境的大開之筆。但到了落筆處,卻瞬間詞境一收,用燈火昏暗處與前幾句形成鮮明的比較,大闔之筆。 這是辛棄疾的巧妙指派,也是這首詞精妙處之一。

只這輕輕一筆,辛棄疾就讓這首詞變得朦朧絕美,以至于對于這首詞編輯獲得底是什么,如今尚無定論。如果這僅僅是一首愛情詞,即便當時女字旁的“她”還未發明,那也完整可以用“伊”來表示。所以無數人覺得站立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體,其實只是以前的詞人自己,那個年少的希望建功立業的辛棄疾。王國維稱這首詞是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其實說的大約那么就是驀然回首后又遇見那最本真的自己。

800多年前,詞中之龍用這寥寥數字,解釋了宋詞的婉約之美,開闔之境。他當年驀然回首到底觀看到的了什么我們不了解,但這首詞的存在卻讓我們記住了800多年前的那個元夕之夜。一首詞定義了一個詞牌,這其實就是辛棄疾的筆力。這首詞各位熱愛嗎?歡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