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磅等于多少克 度量單位是什么意思

5424

經常看美國電影的朋友,對這樣的臺詞可能不陌生:嫌犯身高五英尺四英寸,案發地點距離公路大約200碼,當時氣溫高達華氏100度,嫌犯目前以80英里的速度狂飆……怎么樣,聽完是不是感到蒙圈了?這謎一樣的計量單位,到底該如何換算呢?

量個長度要用碼,喝個啤酒要用品脫,稱個重量要用磅。這些我們常見但很少會用到的度量單位,都是英制單位。英制單位最大的特點是有著神奇的換算進制,比如一英里等于8浪,1浪等于10鏈,1鏈等于11英尋,1英尋等于2碼,1碼等于3英尺,1英尺等于36英寸,那么問題來了,一英里等于多少英寸?

如果1磅等于16盎司,等于7000格令,換算成公制單位大概是453.59克,貌似比長度單位看起來順眼。但盎司分為三種:液體盎司用來計算液體的容量,常衡盎司用來計算物體的重量,金衡盎司用來計算貴金屬的重量。而12金衡盎司卻等于1磅,很多外國人數學不好,看來情有可原。

得利于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中國在秦朝的時候就有了度量標準。但英國直到中世紀,依然沒有一個準確的度量標準。比如說1英寸最早的定義是“拇指的寬度”。后來愛德華二世覺得這玩意兒太不嚴肅,就改為“一穗大麥上最大的三粒麥子相接的長度”。

還別說,1英尺就是一只腳的長度,1碼是亨利一世伸直手臂后鼻尖到指尖的長度。

那么弱弱地問一句:1英寸、1英尺、1碼之間有啥聯系?

并沒有!這三者的定義都是獨立的,完全沒聯系,只是后來圖省事,才把它們強行安排成了1碼等于3英尺,等于36英寸,具體數值就一言難盡了。

在19世紀前,1英尺可以是25厘米到33.5厘米之間任何一個長度。所以牛頓有多不容易,你們該懂了吧?

改變這種局面的是法國人,他們提出了“以穿過巴黎的子午線的4000萬分之一為一米”,這顯然比英國用人體當尺子要科學很多。

雖然大英帝國曾經殖民全世界,強行讓無數國家和地區使用英制單位,但至今堅持使用英制單位的國家已經非常稀少,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美國了。

瞧這哥兒們多委屈,也確實難為他了,因為英制單位的計算太麻煩,他們生活中也沒少犯暈。

一個英尺是12個英寸,每個英尺差不多是30.5厘米。所以一個英寸大概是2.5厘米。

在美國超市,肉和菜都是按磅買,小一些的零食或者調料,是按盎司買。

1磅(pound or lb)=0.45公斤=0.909斤=453.59(克)g=16盎司(oz)

1 盎司 (oz) = 28.35 克

1磅(pound or lb)= 16 盎司

還有我們常喝的牛奶,混亂程度絕對能把人搞瘋。

不要以為這就完了,還有呢!

除了美國,加拿大也是相當糟心。明明法律規定正式場合要用公制單位,明明學校教的也是公制單位,但因為挨著美國,生活中就會用英制單位。而發明研制單位的英國,為了順利的加入地球大家庭,從1995年起也逐漸放棄使用英制單位。到2000年,除極少數單位外,已全面改用公制。

美國人在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努力去嘗試公制單位。據說在美國建國初期,杰斐遜就曾寫信給法國引用公制單位,法國派遣使者攜帶了一個標準千克的樣品前往美國,結果半道上船被風暴吹到加勒比海,被海盜擊沉了,于是美國錯過了改用公制單位的最好時機。

比起美國,中國的度量單位就簡單明了多了。當然,也有很多朋友喜歡搞“創新”,會說些比較另類的度量單位。比如說下面這位兄弟。

老板咱們嚴謹一點,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庫哧是個什么計量單位?

在中國古代,“尋、常”是最早的度量單位。最早的度量方法呢,是伸開雙臂,兩臂之間的距離叫一尋,一尋是八尺。

同樣的度量單位,還有仞,一仞也是八尺。古文里頭經常形容山高,就是用的山高萬仞。

《射雕英雄傳》里的雙胞胎兄弟裘千仞和裘千丈,知道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十尺為一丈,一仞是八尺,還不夠一丈。所以,裘千仞是弟弟,裘千丈是哥哥,還有他們的妹妹叫裘千尺,安排的清清楚楚。顯然,金庸老爺子不光文字厲害,數學肯定也棒棒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