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疚是什么意思解釋(內疚心理學定義)

5424

內疚(guilt)是一種我們在認知及情感上的體驗——當我們認為自己違背了本身一定程度上肯定的某項道德標準時,內疚感就會油然而生,例如對于一個信仰要順從爸媽的幼兒來說,拒絕爸媽的要求(即便這種要求并不適合)很可能會令ta感到內疚;但對于坐擁另一種道德標準的幼兒來說,處于一樣的地點,ta就可能完整不會感到內疚。

也只是說,內疚是一項十分主觀的個體體驗,它并不取決于事件本身,而是取決于每一個體內在不一樣的評判標準。感受到內疚的人,不一定真的做出了某項“錯事”或者“壞事”,而那些做出了壞事的人,也不一定會感到內疚。

那么,是什么塑造了我們對于道德的評判標準呢?內疚到底是從何而來?弗洛伊德認為,對內疚的感受形成于我們在人的一生初期與爸媽的交流中,主要根源在于對權威、以及對失去爸媽之愛的恐懼。

在誕生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生活完整依賴于爸媽的照顧。在與爸媽的不停交流中,我們會逐漸試探出哪些行為是可被支持的、而哪些行為是會令爸媽(或很多的權威人物)失望、令我們受到“懲戒”的。

長大未來,我們從童年總結出的這些“玩法”就會進步變成我們個體的道德標準。每一個體的童年經歷和體驗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內在的道德標準也差異顯然。道德標準只要形成,我們就會在感受到個體希望與這種標準相沖突時,發生強力的內疚感。

例如,童年時期受到爸媽較為嚴厲“看管”的幼兒(例:不許去朋友家里過夜、不許飲酒等),在18歲成年后,即便已經擺脫了爸媽的掌控,依然可能會對夜不歸宿、過度party等行為感到內疚。

值得小心的是,如果爸媽本身與幼兒并未建立起足夠的情感聯結、或是當爸媽本身有自戀偏向、并不關注幼兒的行為時,這種環境下,幼兒就超難會發生類似于“這樣做會令我的爸媽失望、可能受到懲戒”的情感狀態。對于他們來說,無論怎么去做都不可能受到懲戒——行為是沒有什么邊界的,一切以自己的喜好和要求為先就可。因此,他們在18歲成年未來,就可能很少發生內疚感(但他們依然可能因為受到社會玩法的約束而避免做“壞事”)。

我們應該看出,內疚的形成過程其實是很繁瑣的:它幾乎貫穿了我們的童年時期,充斥在我們與爸媽及外界的全部交流體驗中。

還有學者認為,內疚感的發生與我們的進化過程有關。因為會感到內疚,人們不簡無腦單傷害他人、且更偏向于友善地面對雙方。在原始部落或社會結構中,坐擁“內疚”實力的人能夠更好地融入群體、使社會穩固。因此,內疚感的傳承還可能有著一定的進化意義。

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內疚都無疑是一直繁瑣的心情體驗,而內疚感對我們人的一生的波及也很有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大。它與多種心理病癥密切有關,例如:抑郁癥的一項常見特性與診斷標準,只是過度或不適當的內疚感;而反社會人格的標志性表現之一,只是缺少憐憫心與內疚感。

怎么一些人不會感到內疚?

怎么很多“壞人”在做出傷害別人的事件后不會感到內疚呢?是因為他們的心理對比厲害嗎?

我們主要應該將“不內疚”這件事背后的實質分為兩種狀態:

1. 一些人真的不感到內疚

反社會人格的一個顯然特質,只是天生缺乏內疚感與共情心。一個著名的舉例只是美利堅連環刺客John Wayne Gacy,他曾經在1972至1978年間,性侵并殺死至少33名少男,并將他們藏匿于自家的空調管道內,除了被診斷出反社會人格外,他還曾經在訪問中談到,殺人令他發生“快樂的感覺”。

這些人像是真正的“惡魔”,ta們是無法對受害者或是生活中的所有他人發生共情的。Ta們不會憐憫他人、也不可能對所做出的那些喪心病狂的“壞事”感到內疚,因為在ta們的世界里,只有“滿足自己要求”這一條標準。這與心理是否厲害無關,而單純地是因為ta們缺乏這種實力。

2. 一些人感到內疚,但被抵抗方法阻隔了

還有一些人,在做出“壞事”之后,并非真的不會感到內疚,而恰恰是因為內疚感對于他們來說過于痛苦—— 他們們沒有所有意識地激發出了本身的抵抗模式,將內疚感“壓下”,使自己意識不到內疚。

例如,二戰時期,納粹軍官曾經以“老鼠”、“寄生蟲”等稱呼來指代遭到迫害的猶太人。這種“去人性化”的稱呼使他們更簡無腦單“支持”自己在是做的反我們屠殺行為——如果殺掉的不是同類,而是害蟲,大自然就不會感到內疚了。

再例如,在家暴或暴力傷害他人后,跟你說自己這一切都是因為別人首先對不起自己。這種外界歸因、無法承擔本身責任的做法,可能是因為這些人被激發了名為壓抑的抵抗模式,他們把內疚牢牢地鎖在潛意識里,不敢意識到自己內疚、也無力應對這種情感。

對于這些人來說,無法感受內疚,恰恰是因為他們的心理不夠厲害,他們沒有足夠充足的內在資源和厲害的心理素質去應對強力的內疚感,卻又因此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再多傷害他人的錯事。

適當的內疚感對我們超級重要

從以上的舉例中,我們應該看出,適度內疚是有利于我們的:它幫助我們維持和社會、以及和重要他人的聯結。因為剝奪他人財產會感到內疚,所以不會做出偷竊搶劫等違法的事件;因為出軌會感到內疚,所以不會做出傷害婚姻的事件,等等。

更重要的是,在已經做出某些傷害他人的行為后,內疚感還會激發我們做出補償行為,并避免進一步對他人造成更重要的傷害。

“壞人”超難感受到內疚,并不是因為他們們心理厲害,相反,他們正是因為缺乏某種超級重要的實力、或是缺乏足夠的心情實力和應對資源,才無法感受到內疚,所以才會做出某些令人超級難支持的罪行。

所以,千萬不要迷信那些不會內疚的人,他們并非心情厲害,而是他們缺乏了某種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