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主義術語中,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個主要階級之一(另外一個是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指被剝奪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求生活的工人和很多的低收入集團。這一術語來源于拉丁文。在古羅馬,它表示除子女外一無全部的階級(無產者)。
即便在英語中這一術語早在1663年就已出現,但它的現代含義卻是馬克思1844年在《德法年鑒》中首次確認的。
被壓迫的無產階級是一個世界性的階級,因為無論在哪個國家無產階級都有著一樣的利益(無產階級世界主義)。由于無產階級的人數眾多、團隊性和對戰性強,古典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認為它是真正的革命階級,肩負著使我們進入理想社會的簡史使命。
隨著資本主義興起,后來,非常多的農民失去土地等生產資料,變成一無全部的無產者。這些人也被稱為proletariat。但他們已與古羅馬時代的proletariat有著開始的不一樣。
最重要的不一樣是:他們不是社會的寄生者,而是社會的勞動者;不是剝削者,而是被剝削者;不是社會的負擔和累贅,而是新生產力新生產關系的代表。但他們不占有所有生產資料,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為生。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的文獻中,當為了強調他們受壓迫受剝削時,基礎使用“無產者、無產階級”的字眼,而當為了強調他們是社會資產的創造者和未來新社會的建立者時,簡史就再多地使用“工人階級”(working class)一詞。
后來的列寧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并與俄國革命相混合形成列寧主義。 列寧(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1918年8月30日,列寧在莫斯科河南岸區工廠群體大會上說說講話,離開工廠時遭社會革命黨驚悚分子范.卡普蘭槍擊受重傷,即便保住了性命,但列寧的身軀從此開始惡化。列寧在暮年得了腦溢血,1924年1月21日,列寧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4歲。
在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獲取勝利50周年的紀念日(1918——1968),遠在千里之外的華夏上海生產了這枚紀念章,以示紀念。 這枚紀念章正面圖案為一面紅旗高高飄揚,旗下鑄列寧側臉半身像,像下有文字:列寧 無產者革命的導師,背面有銘文:列寧五十周年 上海
如今在俄羅斯,即便沒有了“列寧格勒”的名字,非常多列寧大型雕塑被推倒,但人民依然在懷念列寧,他在六十歲以上的人群中享一些聲望最高。列寧的主要功績是創建布爾什維克政黨、領導光榮的十月革命、創造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步馬克思主義,他也因此被全球的共產主義者認同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光榮導師和精神領袖”。
華夏無產階級的發生在19世紀四五十時代,外國商人在華夏通商口岸開辦了一批船塢和工廠。這些外商企業,使用華夏低廉的原料和勞動力,剝削華夏廣大勞動人民。這樣,華夏無產階級就先于華夏資產階級在外商企業里誕生了。
19世紀40時代,英國商人在香港創立了阿白丁船塢。英國商人在上海創立了墨海書館。美利堅長老會在澳門設立花華圣經書房。這些外商企業的工人,都是從華夏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里雇來的,他們變成華夏第一批工業無產者。 隨后,在洋務派和民族資產階級創立的廠礦里,也發生了華夏無產階級,到1894年約有10萬多人。華夏無產階級人數即便不多,但是對比研究,除礦工外,基礎上研究于沿海和長江流域各通商口岸。上海最多,其次是廣州及其周邊地區。工人研究于大城市與大中型企業,對于宣傳、團隊工人進行斗爭是有利的。華夏無產階級主要來源于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它是華夏新生產力的代表。
到了現代,世界上出現了工人階級學會政權的社會主義國家,主要生產資料已經收歸代表全體勞動者的社會主義國家全部。這時,至少社會上的絕一大半人已無私人的生產資料了。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普通勞動者,都靠工資生活,但卻不應該說這些人依然是“無產者”或“無產階級”,因為在法規上,他們也是國有財產的全部者和“股東”。因此, 在包括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和法規中,已不再稱工薪階層為“無產者”或“無產階級”。
小心:
這里說的“無產者”的“產”指的是生產資料,而非私有財產。
“無產”是指無生產資料。
所謂“無產者”,是“無資產者”,而非“無財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