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急性呼吸衰竭的發病機制有(誘發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是)

5424

急性呼吸衰竭的發病機制主要有肺泡通氣不足、彌散功能障礙、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肺內分流增加以及呼吸肌疲勞等。1、肺泡通氣不足

肺泡通氣不足通常由氣道阻塞或呼吸中樞抑制導致。氣道阻塞可能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等因素有關,表現為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下降等癥狀。呼吸中樞抑制可能與鎮靜藥物過量、顱腦損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呼吸頻率減慢、意識障礙等癥狀。治療需解除氣道梗阻或使用呼吸興奮劑,如尼可剎米注射液。

2、彌散功能障礙

彌散功能障礙可能與肺水腫、間質性肺疾病等因素有關。肺水腫通常由心力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引起,表現為端坐呼吸、粉紅色泡沫痰等癥狀。間質性肺疾病可能與結締組織病或塵肺相關,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干咳等癥狀。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如使用呋塞米注射液減輕肺水腫。

3、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

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常見于肺栓塞或慢性支氣管炎。肺栓塞可能與深靜脈血栓形成有關,表現為突發胸痛、咯血等癥狀。慢性支氣管炎通常由長期吸煙導致,表現為咳嗽咳痰、活動后氣促等癥狀。治療需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或支氣管擴張劑如沙丁胺醇氣霧劑。

4、肺內分流增加

肺內分流增加可能與肺炎、肺不張等因素有關。肺炎通常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表現為發熱、膿痰等癥狀。肺不張可能與胸腔積液或腫瘤壓迫相關,表現為患側呼吸音減弱等癥狀。治療需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或通過纖維支氣管鏡解除肺不張。

5、呼吸肌疲勞

呼吸肌疲勞通常由神經肌肉疾病或長期機械通氣導致。神經肌肉疾病如重癥肌無力可能表現為肌無力加重、吞咽困難等癥狀。長期機械通氣患者可能出現膈肌萎縮。治療需針對原發病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甲潑尼龍片,或調整呼吸機參數減少呼吸肌負荷。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需嚴格臥床休息,避免劇烈活動加重缺氧。飲食應選擇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蒸蛋羹、魚肉泥等,幫助維持呼吸肌功能。注意保持環境空氣流通,避免接觸煙霧、粉塵等刺激物。建議定期監測血氧飽和度,出現意識改變或呼吸困難加重時須立即就醫。長期臥床者需每2小時翻身拍背,預防墜積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