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反復發熱可通過物理降溫、補充水分、調整飲食、藥物治療、就醫檢查等方式治療。反復發熱通常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免疫系統異常、環境溫度變化、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1、物理降溫
使用溫水擦拭兒童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部位,幫助散熱。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刺激皮膚或引起寒戰。可配合退熱貼輔助降溫,但需避開眼周及黏膜部位。監測體溫變化,每30分鐘復測一次,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時需考慮藥物干預。
2、補充水分
發熱會增加體液流失,家長需每2小時給兒童補充50-100毫升溫水或口服補液鹽。觀察排尿情況,若6小時內無排尿需警惕脫水。母乳喂養嬰兒應增加哺乳頻次,配方奶喂養者可適當稀釋奶液。避免飲用含糖飲料或果汁,防止加重胃腸負擔。
3、調整飲食
選擇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蔬菜泥、蘋果泥等。少量多餐喂養,每次進食量控制在平日三分之二。暫停雞蛋、海鮮等易致敏食物。若出現嘔吐需禁食2-4小時,待胃腸功能恢復后從米湯開始逐步恢復飲食。
4、藥物治療
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可遵醫囑使用布洛芬混懸液、對乙酰氨基酚滴劑或小兒退熱栓。細菌感染需配合阿莫西林顆粒或頭孢克洛干混懸劑。病毒感染可考慮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或抗病毒口服液。嚴禁自行使用阿司匹林或激素類藥物退熱。
5、就醫檢查
發熱持續超過72小時,或伴隨抽搐、皮疹、意識模糊等癥狀時,家長需立即帶兒童就診。醫生可能建議血常規、C反應蛋白、尿常規等檢查。疑似川崎病需做心臟超聲,結核感染需進行PPD試驗。住院患兒可能需要靜脈補液或病原學培養。
家長應保持兒童居住環境通風,室溫維持在24-26攝氏度,濕度50%-60%。發熱期間每日測量體溫4-6次,記錄發熱時間與最高溫度。退熱后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逐步恢復日常活動。注意觀察是否出現耳朵疼痛、咳嗽加重等并發癥表現。疫苗接種后發熱通常持續1-2天,若超時需及時咨詢醫生。建立發熱日記有助于醫生判斷病因,包括發熱規律、伴隨癥狀、用藥效果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