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嬰兒睡覺不踏實(孩子睡不踏實)

5424

我們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對于孩子來說,良好的睡眠可以促進體格發育、提高身體抵抗力、有利于大腦發育,所以媽媽們都會特別注重孩子的睡眠。

有的媽媽說孩子的睡眠質量特別好,在兩三個月的時候就能一覺睡到大天亮。有的則相反,好幾歲了還是一個睡渣,晚上總是醒來,睡不踏實,哭哭啼啼。

如果家里有一個睡渣孩子,媽媽不得不頻繁夜醒照顧孩子。所以孩子睡眠不踏實不僅會影響自己的身體發育,同樣會影響媽媽的休息,媽媽對此也是苦不堪言。

為什么有的孩子晚上睡覺很不踏實而有的孩子卻能一覺睡到天亮呢?這和很多因素有關系,要想孩子擁有一個好的睡眠,有針對性地解決會取得一些成果。

孩子的睡眠質量和哪些因素有關

  • 孩子的氣質類型

我們常說一個孩子一個樣,還真是這樣,每個孩子的氣質類型不同,睡眠質量也不同。孩子的氣質類型分為困難型、容易型和混合型。

困難型的孩子很容易煩躁發脾氣,對環境和新鮮事物的適應能力差,一旦遇到一些小的問題,比如環境變化、衣服不舒服等情況,就會睡不踏實。

容易型的孩子比較懂得調節自己的自己的情緒,適應能力很好,如果同樣出現環境變化、衣服不舒服等問題,反應就不會特別激烈,睡眠質量就高。

混合型的孩子介于困難型和容易型之間,有些情況會影響他的睡眠,有些情況則不會對他形成干擾,所以睡眠質量也是時好時壞。

  • 孩子是否有夜奶的習慣

如果孩子有吃夜奶的習慣,睡覺的時候醒來就是為了吃夜奶。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心理需求,如果不吃夜奶,這一晚上都會睡得不踏實。很多孩子就是因為夜奶的問題導致睡不踏實,如果孩子頻繁醒來就為了吃一口夜奶,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

  • 家長是否干擾了孩子的睡眠

自從有了孩子之后,媽媽們變得特別警覺,只要孩子一翻身,立馬就能感受到,然后趕緊爬起來安撫孩子。其實孩子翻身不一定是要醒,可能只是換換姿勢,讓自己更舒服。我們自己在睡覺的時候也是這樣,睡的時候是側躺的,醒來可能就是平躺,自己并不知道姿勢改變。

睡眠的時候是深睡眠和淺睡眠交替進行,淺睡眠會出現眼皮動、手腳動、翻身等現象。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深淺睡眠的比例是1:1,隨著年齡的增長,淺睡眠時間減少,深睡眠時間增加,會睡得更安靜,到了3歲左右,淺睡眠不會超過總睡眠的三分之一。

如果錯把孩子的淺睡眠當成是孩子醒來,馬上抱起喂奶、安撫等,就會干擾孩子的睡眠,讓他無法自己接著睡覺,真的就是醒來了,從而破壞了孩子自己接覺的能力。

  • 白天睡得太多

還有的媽媽不僅帶孩子,還要工作。白天的時候特別希望孩子能多睡一會兒,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工作。比如當孩子睡午覺的時候,到了時間醒來,結果媽媽卻又抱著孩子或者摟著孩子繼續哄睡,孩子又繼續睡起來。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是相對固定的,如果白天睡得多,晚上的睡眠時間就會減少,所以晚上睡不踏實也很正常。

  • 孩子的能量沒有得到釋放

孩子在出生之后就會順序發展自己的大運動,抬頭、翻身、坐起、爬行、行走,孩子這個階段渾身充滿了能量,如果不及時給孩子提供運動機會,孩子的能量無法得到釋放,晚上就會睡得不踏實。

比如孩子在學翻身的時候,白天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翻身的機會,孩子在晚上就會自己偷偷練習。每次當你醒來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已經改變了自己的位置,從床的這頭轉到了床的那一頭,很多媽媽害怕孩子墜落下床,都會安裝護欄。我就是在孩子3個月的時候安裝的護欄,因為孩子那時候總是滿床轉圈,睡不踏實。

如何讓孩子一覺睡到大天亮

  • 給予孩子安全感

對于困難型的孩子來說,最需要的就是給予安全感,建立起親密的母嬰依戀關系,讓孩子感到安全,孩子睡眠質量就會好很多。

媽媽要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關注孩子的情緒,及時給予安撫。有的媽媽比較信奉哭聲免疫法,認為孩子哭夠了就是自我安撫了,會變得聽話。但這種做法嚴重影響孩子對媽媽的信任度,降低安全感指數,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明這套理論的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他自己的孩子都相繼出現了行為問題。

心理學家哈洛的“恒河猴母愛剝奪實驗”表明,細心呵護、在媽媽懷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會更加適應社會,缺乏母愛的人成年后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正確的做法是:孩子在1歲以內時,如果孩子哭要馬上抱起來安慰。孩子在1歲以后,也要及時去關注孩子哭的原因。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都能得到充足的安全感。

  • 在適當的時候戒掉夜奶

世衛組織的建議是如果有條件母乳喂養可到2歲,這是從有利于孩子身體發育提出的建議。但是如果孩子因為吃夜奶頻繁醒來,睡眠不足同樣影響身體發育。可以觀察孩子的情況,決定是否要戒夜奶。

如果孩子醒來只是吃幾口奶就睡去,吃的很少,時間很短,或者聽不到吞咽的聲音。這種情況表明孩子并不是因為餓,而是一種心理需求,想得到安慰而吃,那這樣就可以戒掉夜奶了。

  • 注意哄睡方式

我們了解到孩子的睡眠模式,就要注意哄睡的方式。當孩子半夜醒來的時候,首先要觀察孩子,不急于去哄睡。

如果孩子睜開眼睛、翻身,沒有哭鬧,說明孩子只是處于淺睡眠狀態,他自己有能力調整到深睡眠,一會兒就能繼續安靜地睡著。如果孩子哭著叫媽媽,那就是需要媽媽安撫自己,這時再去安撫就會幫助孩子進入睡眠狀態。

  • 建立良好的睡眠規律

我國《育嬰師》培訓教材總結了嬰幼兒的睡眠次數和時間。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多數時間在睡眠,每天睡16-20個小時,每個睡眠周期是0.5-1小時,頻繁醒來是很正常的,不屬于睡不踏實。

2-6個月的時候,白天一次睡1.5-2小時,晚上睡8-10小時,每天睡3-4次。

7-12個月的時候,白天一次睡2-2.5小時,晚上睡10小時,每天睡2-3次。

1-3歲的時候,白天一次睡1.5-2小時,晚上睡10小時,每天睡1-2次。孩子在1歲以后白天只睡一次午覺。夜醒的次數大大減少,一般醒1-2次很正常。

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家庭環境不同,睡眠規律不會完全相同,但是都會形成自己的規律。可以在上述規律的基礎上,由孩子自己建立規律的睡眠。重在規律,比如幾乎每次都是晚上8點睡覺,第二天6點醒來。孩子形成穩定的生物鐘,睡眠質量就能充分保證。

孩子擁有良好的睡眠規律后,可以達到這樣的狀態:醒來的時候狀態很好、精力充沛、食欲正常、體重身高增長正常,就說明睡眠規律是合適的。

  • 帶孩子多運動

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有運動需求,對于嬰兒來說,在不同的月齡會發展不同的大運動,媽媽們每天都要讓寶寶多多練習,從而消耗身體的能量,讓大腦皮層感到疲勞,晚上能睡個好覺。

1-2個月練習抬頭

4個月左右練習翻身

6個月左右練習坐

8個月左右練習爬行

10個月左右練習站立

12個月左右練習行走

已經會走路的寶寶可以進行更多的運動,二寶會走路以后,每天都泡在公園里玩幾個小時,睡眠質量改進很多,睡得早睡得沉。

美國運動與體育協會建議,1-3歲的孩子每天不少于30分鐘結構化身體運動,也就是大人安排的運動,比如玩起、跑跳等。另外,還要進行適當的自由活動,如玩滑梯、蕩秋千等,總活動時間每天不少于3個小時。

《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強調,3-6歲的孩子每天累計3小時以上的運動,中等強度運動不少于1小時,戶外運動至少2個小時。

上面所提到的各個因素是一種普遍現象,如果孩子生病同樣會影響睡眠質量,這是一個個例現象,每個媽媽都會小心呵護生病中的孩子,所以就無需做過多的強調。媽媽們同樣也會重視孩子的睡眠環境,給孩子準備合適的床鋪、被褥、衣服,也是保證孩子睡眠質量的必要條件,相信這些每個媽媽都能做到。

排除生病、環境的影響,媽媽們再注意給孩子很好的安全感、及時戒掉、找準安撫時機、多帶孩子外出運動,孩子肯定會從一個睡渣變成睡神,一覺睡到大天亮不是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