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將軍令廠家電話,大將軍售后服務電話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孫、二人,多依漢制,皆得臨命,但無舊印?!?《晉書職官志》
蜀漢王朝建立之初,以繼承漢朝為己任,所以漢朝的很多舊制度都為其所用。在兵役制上,古代有將軍中的將軍、戰車中的將軍、四方向的將軍;在官職體系中,還有丞相、太傅、校尉。包括選官制度在內,蜀漢實行的是考官任官制度。
但有意思的是,蜀國在建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沒有設立將軍。直到蔣琬上臺,這位將軍才“重見天日”。
那么,為什么劉備和諸葛亮在執政的時候沒有設置將軍的職位呢?
上圖_三國地圖
第一,沒有合適的人選
蜀漢草創之初,即使要立將軍,也沒有合適的人選。
劉備入漢中王時,有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后將軍黃忠四位將軍。在發表的文章《兩漢時期以“右”為尊,但為何“左將軍”卻高于“右將軍”》中提到左將軍馬超的地位略高于右將軍張飛。正因如此,劉備稱帝后,馬超取了二把手的古將軍銜,張飛取了三把手的古將軍銜。
以上_馬超(176-222),字孟奇。
按照這個順序,如果蜀漢在這個時候設立一個“最高統帥”的將軍,那自然非關羽這位前將軍莫屬。
一是關羽曾被曹魏諸侯視為“蜀中唯一的名士”,輩分威望在馬超、張飛之上;關羽都曾鎮守荊州,文武完全配做將軍。可惜關羽在劉備稱帝前就被孫權打敗了。
(注1:據《三國志劉曄傳》記載:“廣議憲云:‘蜀國小國,唯羽而名。羽軍破了,國家怕了,再也沒有回來的機會了。" ")
另外,按照東漢的慣例,當權的外戚也是常任將軍。從蜀漢的角度來看,吳儀這位“國舅”可能沒有這個機會。歷史上跟隨諸葛亮北伐,后轉戰車騎將軍。他的弟弟吳班也曾遷為驃騎。
如果蜀漢王朝的朝廷是由東周的士紳把持的話,那么吳懿和吳班兄弟可能真的會被提拔為大將軍。但諸葛亮上臺后,隨劉備入蜀的荊州士族集團,比東周士族集團的話語權更大。自然不會讓吳氏兄弟當上將軍。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在位期間,一直以古將軍銜為蜀中最高軍事職位。
上圖_諸葛亮(181 -234),字孔明。
二、諸葛亮時期的最高軍事職務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亮)尚書說:’.我對人無知,對很多事體貼入微,我負責春秋帥,我負責大臣。請把自己降為三等,這樣你就可以自責了。玄德曰:“梁為右將軍,為丞相,仍為總統?!?/p>
第一次北伐失敗后,諸葛亮把自己降為三品,做了右將軍丞相。雖然四位將軍的排名是前、左、右、后,但不可否認的是,四位將軍的級別和職級大致相當。
你怎么能看到它?據《三國志黃忠傳》,“(忠)隋與禹同位,賜他關內侯。”黃忠榮被提升為后將軍,與前將軍關羽“平級”。結果后者大怒,說:“壯士和老兵不是一個檔次的!”從關羽口中也可以看出四將并列,這也是關羽生氣的原因。
上圖_關羽(160-220),原字成仙,后改為云長。
按照漢制,魏將軍、車漆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是古代的四大將軍。諸葛亮,右將軍,升了三級,只是個驃騎,不是將軍。當時,諸葛亮是丞相,大權在握
這意味著,諸葛亮不領將軍,軍政大權不受影響。而且諸葛亮一直標榜自己是忠臣。如果他坐上丞相的位置,增加將軍的數量,也就是文官第一加上武將第一,豈不是明擺著告訴別人他要當“權臣”?
一般不增加,無影響;增加一般,反而會讓人多想。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什么要自找麻煩呢?
以上_蔣琬(?~ 246年),字龔燕
第三,將軍的出現和權力的劃分
諸葛亮死后,蜀漢終于出現了一位將軍,他就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
據《三國志蔣琬傳》記載,“亮卒,以萬為書令,俄加皆護,休一日,領益州刺史,移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子?!?/p>
蔣琬的一系列頭銜,雖然虛張聲勢,卻少了一個關鍵的位置:宰相。民間常有“蜀漢四相”之說,這是不準確的。因為諸葛亮是蜀國唯一的宰相,蔣琬、費祎、董允雖然能行使宰相職能,但終究沒有擔任過宰相。
再看看蔣琬的權威。將軍,掌管士兵的能力;記載歷史,主要處理國家大事。從權威的角度看,蔣琬的權威似乎和諸葛亮差不多;然而,這是劉禪用來劃分軍政權力的必要手段。
上_劉禪(shn)(207-271),即蜀漢懷帝。
蔣琬上臺后不久,親自下詔:“若治嚴,總統率眾軍住漢中,須借吳出招,以利之。”于是,蔣琬出屯漢中,以費祎為書令,使其單獨掌管國事。
這一時期,雖然名義上蔣琬是蜀國軍政大權的“一把手”,但實際情況是蔣琬在外統軍,費祎在內統政。從此,蜀國軍政大權被瓜分。
姜
琬病逝后,費祎任大將軍、錄尚書事,再次前往漢中督軍;而董允,則接過尚書令一職,“蕭規曹隨”,繼續與費祎共掌大權。
由此不難看出:蜀國自蔣琬以后,為何會重新設立大將軍一職。劉禪苦熬多年,終于在諸葛亮去世后重掌朝政,是以,他不可能再讓大權旁落,也斷然不會令蔣琬、費祎成為第二個“諸葛亮”。
上圖_ 姜維(202年-264年)
除蔣琬之外,費祎、董允皆劉禪近臣出身,由他們二人分掌軍政大權,劉禪也是放心的。但好景不長,董允輔政不過兩年,便于延熙九年(246年)去世;諸葛亮指定的另一接班人——“鷹派”姜維,得以順利上位。第二年,姜維便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祎共錄尚書事”。
然而,這種平衡并未持續太長時間。不久后,費祎便離奇遇刺,而新接班的陳祇,卻又左右逢源,兩邊不得罪,這便導致姜維再無人可制約。
此舉雖限制了姜維的發揮,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窮兵黷武的事態。以今人眼光觀之,孰是孰非,倒也難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