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熱、食欲不振、吐奶等現象較常見,然而吐出來的奶也可能是食管異物或反流性胃炎等引起的體征。家長不要驚慌,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即可。
1. 嬰兒反射性咳嗽
新生兒的肺部及呼吸道結構以及肺泡發育尚未完全,此時喂奶時可能會出現嗆咳或喉部異物感,這是一種防御性動作,稱之為反射性咳嗽。通常持續數秒至數十秒不等,隨即咳出少量奶水,但不會對嬰兒產生其他不良反應。
[預防與治療]
喂奶時要仔細觀察嬰兒的狀態,尤其是頭部的位置是否正確,嘗試多角度給嬰兒喂奶,以減少嬰兒的反射性咳嗽。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輕拍背部以幫助排出食管內過多的奶水,切忌猛烈拍打。
2. 嬰兒喂奶過量
嬰兒體內胃容量小,不能一次吃太多奶。喂奶太快或奶粉調配過濃也容易引發嘔吐。在這種情況下,嬰兒嘔吐的奶水通常沒有任何異味、異色,量不多,且與進食過多之后的自然嘔吐顏色一致。
[預防與治療]
媽媽們要注意嬰兒喂奶的量和頻率,不要盲目追求嬰兒體重的增長,寧愿少喂一點也不能過飽。進食時要慢慢來,喂奶時要讓嬰兒保持脊椎挺直位,將頭部抬高約45度角,這樣能減少食物反流到胃部口腔的幾率。如果嬰兒嘔吐的次數不多且量不大,可以幫助孩子口腔內洗漱,多逗趣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沒什么大問題,只需稍加休息即可。
3. 食管異物
在吃奶期間,嬰兒吵鬧或誤吸引發的異物也會導致嬰兒嘔吐。如果發現嘔吐液中包含異物,則有可能是異物所引起的哦。
[預防與治療]
抬高嬰兒的頭部,將孩子放在手掌上,用力拍擊背部,幫助異物排出體外。如果情況嚴重,嬰兒呼吸不暢,一定要及時就醫處理。
4. 反流性胃炎
嬰兒在吃奶過程中,肌肉組織的收縮能力還未完全成熟,胃酸容易逆流,導致反流性胃炎,出現嘔吐、噯氣等癥狀。
[預防與治療]
喂奶時要保持嬰兒的身體直立,讓食物自然流向胃部。嬰兒喂奶后15分鐘到30分鐘后,可輕輕按摩胃部,促進消化。如果出現嘔吐,要保持室內充足的濕度,讓嬰兒固定成一定角度,避免嬰兒平躺導致胃酸倒灌。
總之,孩子嘔吐后,要及時尋求醫生建議,了解是由哪種病癥引起的,做出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同時,做好一些心理上的安撫工作,多陪伴孩子,盡可能減輕他的不適和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