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應性血管炎與過敏性紫癜均屬于血管炎性疾病,但兩者在病因、病理機制及臨床表現上存在明顯差異。主要區別包括發病機制、受累血管類型、典型癥狀、實驗室檢查特征及治療側重點。
1、發病機制:
變應性血管炎主要由免疫復合物沉積引發中小血管炎癥,常見誘因為藥物、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過敏性紫癜則屬于IgA介導的血管炎,多與鏈球菌感染、食物過敏等觸發異常免疫反應相關。
2、血管受累:
變應性血管炎累及真皮深層中小動脈及靜脈,病理可見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過敏性紫癜主要侵犯毛細血管及微小靜脈,血管壁IgA沉積是其特征性改變。
3、皮膚表現:
變應性血管炎皮損呈多形性,包括紫癜、結節、潰瘍等,多對稱分布于下肢;過敏性紫癜特征為可觸及性紫癜,集中于下肢及臀部,兒童多見。
4、系統損害:
變應性血管炎常伴關節痛、周圍神經病變及內臟受累;過敏性紫癜典型三聯征為紫癜、關節炎/腹痛及腎炎,腎臟損害發生率可達50%。
5、治療差異:
變應性血管炎需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過敏性紫癜以對癥治療為主,嚴重腎臟受累時才考慮免疫干預,多數病例具有自限性。
兩種疾病均需避免已知過敏原,急性期需臥床減少皮膚摩擦。變應性血管炎患者應定期監測炎癥指標及器官功能,過敏性紫癜患兒需關注尿常規變化。日常建議選擇寬松棉質衣物,避免劇烈運動,飲食宜清淡并記錄可疑致敏食物。出現新發血尿、持續腹痛或神經系統癥狀時需立即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