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的定義和病因
新生兒敗血癥是指在出生后28天內出現嚴重感染癥狀的嬰兒,通常是由細菌、真菌、病毒等病原體引起。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早產兒、低體重兒以及出生時存在感染或醫院感染的嬰兒身上。細菌是最常見的致病病原體,其次是真菌和病毒。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病率與患病嬰兒的孕齡、出生體重、分娩方式、圍產醫療措施以及嬰兒一般狀態等因素有關。
新生兒敗血癥的癥狀和診斷
新生兒敗血癥的癥狀包括體溫異常、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食欲不振、嗜睡或過度興奮、皮膚黃疸等。嚴重的病例可能會導致低血壓、休克、膿毒癥甚至死亡。診斷通常基于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培養、CRP、血常規等。
新生兒敗血癥的治療和預防
治療新生兒敗血癥的最佳方式是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治療通常包括抗生素治療和恢復患兒的一般狀態等。有時,新生兒敗血癥也需要急診手術治療。預防新生兒敗血癥的最佳方式是避免患兒的感染源,包括促進孕婦健康、使用無菌操作規程、有效的醫院清潔和隔離措施等。
結論
新生兒敗血癥是一種嚴重的感染疾病,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和死亡風險。雖然這種疾病在許多情況下是可以被治愈的,但仍需要不斷加強防治和管理措施。對于孕婦和家庭而言,促進母嬰健康以及遵守諸如無菌操作規程、有效的醫院清潔和隔離措施等基本原則,將有助于減少這種疾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