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應該激發人的積極性,推送社會的提高,過度的欲望會把人帶向深淵,走向毀滅,所以把握一個度超級重要。人們總是說的七情六欲是什么?
關于七情
西漢的《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三字經》:“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边x用的是禮記的叫法。(對于《三字經》的作者是誰這種問題,在學界一直以來都頗有爭論,之中一種對比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三字經》原著的作者是我國南宋時期杰出的學者王應麟,王應麟也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與政治家)
明代大型醫學方書《普濟方》(華夏簡史上最重要的方劑書籍,它載方競達61739首)以喜、怒、憂、思、悲、恐、驚為七情。
《佛學大辭典》:七情,是指喜、怒、哀、樂、愛、惡、欲。
關于六欲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笨梢娏欠褐溉说纳硪蠡蛴?。人要生活,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的叫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基礎上把“六欲”定地點在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只是現代人總是說的“情欲”。